您所在的位置:爱球网 >> 综合 >> 田径

让马拉松“流量”变发展“增量”(人民时评)

2023-05-19  来源: 爱球网 www.24iq.com 点击:

以“体育+”为抓手,将城市与人联系起来,促进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马拉松更贴近百姓,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北京半程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郑开马拉松等多场比赛同日开始;湘鄂龙凤双城马拉松开始燃烧,具有民族特色的“跨省”赛道吸引了2万多名选手;沈阳绿岛环湖马拉松开始,8所高校数千名师生以奔跑的方式庆祝五四青年节...春天以来,许多地方的马拉松赛事相继举行,呈现出全面回归的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跑马拉松作为一项高强度的户外有氧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锻炼意志,是锻炼人格、提高心智的重要途径。根据《2023中国田径协会道路跑步工作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33场道路跑步比赛备案,包括61场全马赛事、72场半马赛事等项目,涉及26个省级行政区。比赛开始后,“赛马经济”逐渐复苏,体现了各地对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视力。

在开展马拉松运动时,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先考虑服务参赛者。2023年,武汉马拉松推出赛前退出机制、多项清凉降温措施、综合医疗保障等措施,确保比赛安全有序,提供精细化服务;2023年成都双遗马拉松保持“不抽签,不设成绩门槛”的原则,采用分时、分区起跑的方式,既保证了比赛的竞争力,又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多点努力,不断优化比赛体验,帮助马拉松跑出全民健身发展加速度。

“跑马拉松,爱上一座城市”。42.195公里不仅是整个马拉松比赛的距离,也是感受当地文化和城市细节的一次愉快的旅行。数据显示,一半的跑步者有外地参加比赛的经历,其中60%以上的人会选择在当地旅游。除了在医疗救援、志愿服务等比赛保障上下功夫外,赛城还可能立足自然人文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质公共服务等优势,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比赛。比如苏州将金鸡湖、大运河等景点的商业区串联起来,沿途安排昆曲、评弹表演,让当地的跑者都觉得到了。

马拉松是为参赛选手和观众举办的,重点是满足人们对强身健体的需求。因此,主办方不仅要看到马拉松的积极附加效应,还要加强对群众健身意愿的判断。在实践中,一些马拉松比赛出现了动员“跑友”参赛的问题,如组织混乱、供应不足、影响群众生活等。明确城市优势和定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赛规模和等级,形成更完善的服务保障链,从而打造高质量的比赛活动,充分发挥马拉松对全民健身的推动作用。

或者推广5公里、10公里、接力赛、团体赛等比赛形式,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品牌赛事;或者开展免费培训,帮助跑步者培养科学合理的参赛习惯,减少比赛中受伤或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近年来,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做好马拉松的本质在于因地制宜,量身定做,为参赛选手提供最合适的服务。着眼于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丰富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将中华体育精神内涵融入比赛和比赛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差异化定位、规范化服务、提升更精细化、提升更精细化管理、提升更精细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