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爱球网 >> 综合 >> 田径

请回答:活力大湾区,___

2025-11-12  来源: 爱球网 www.24iq.com 点击:

天生好动的广州人。

翻看广州历史,民间自发组织的长跑活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相当一部分长跑活动没有门槛限制,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有兴趣者都可以报名。

公开资料显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广州已经在公开环市举行了长途跑步。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各种全市长跑比赛从未停止。

或许是因为这个自带的“长跑基因”,广州马拉松在2012年首次举办。广州马拉松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成为华南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举办地。比赛等级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与北京、上海、重庆并列中国马拉松大满贯。

不仅仅是马拉松。广州举办了第六届、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女足世界杯、乒乓球世界顶级比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

广州抓住每一个比赛机会,恢复城市体育基础设施,营造热爱运动、热爱运动的市民生活氛围。一座名副其实的“运动之城”正在从单一的赛事品牌升级为多元化的全民运动生态。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第十五届运动会”)正在进行中。广州作为主要承办城市,知道体育赛事对城市的最大意义。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举办一个好的会议,而是以举办一个比赛为契机,构建一个更高水平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呈现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动场景,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观光、创业、生活。

✎六运、九运、十五运、第十六届亚运会吉祥物的“梦幻联动”,让许多老广泪流满面。

城市考验马拉松

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以少胜多击败马拉松平原入侵的波斯帝国。为了迅速将胜利的消息带回雅典,士兵菲迪皮茨从马拉松平原跑了42.195公里回到雅典,在宣布胜利的消息后倒地而死。

作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地,雅典专门为纪念这名士兵设立了马拉松赛跑项目。

如今,随着出行和通信工具的快速发展,对长跑几十公里传递信息的需求已经不复存在。马拉松依然让无数跑步者挑战自己,演变成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因为它在可控范围内探索和突破身心极限的魅力。

在中国,男子马拉松项目成立于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拉开了中国马拉松的序幕。1981年,中国第一次开始了城市马拉松——北京马拉松。

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在大型比赛中具有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广州首届马拉松将于2012年开始。

尽管起步并不早,但十多年来,广州已经成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地。

就数据而言,近年来广州马拉松赛事规模在2-3万人之间。其中,2024年广州马拉松赛事规模为26,000人,报名人数超过11,000人,胜率为23%。

举办大型马拉松,意味着要抓住大量短期涌入的跑者,保证城市的日常运行不受明显影响。这无疑是对城市交通保障能力的巨大考验,依靠城市硬基建规划、软件管理、社会文化、经济实力、商业能力等综合支撑。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拥有大量的双向八车道甚至更宽的城市主干道,以及密集的地铁和公交网络,强大的组织运营能力和住宿接待能力,使得短期内大量跑步者的涌入对交通等城市的日常运营产生了相对可控的影响。

✎广州马拉松比赛于去年12月举行。

如果说以上条件在超大城市并不少见,那么广州珠江景观、广州塔、陈家祠、西关大屋等多元化、独特的城市景观,以及著名的粤菜,无异于为跑者在赛前、赛中、赛后创造了良好的体验感和在地感。

到目前为止,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不仅承载着超越自我、全民健身等运动的积极意义,而且越来越重视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场大型马拉松往往要花费数千万美元。因此,是否举办马拉松,举办多少大型赛事,如何煽动城市发展和收入,不仅考验当地的经济实力,也考验当地马拉松的商业化能力,也就是马拉松的经济账户能否计算好。

人民日报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12场马拉松综合效益分析报告》指出,深圳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等5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平均超过10亿元。

其中,广州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7.9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到12.25亿元。与此同时,2024年广州马拉松的就业效应为6551项。

继续推进全民运动

由于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马拉松很快从职业选手的竞技阶段转变为面向普罗大众的热门运动。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吴延年指出,一方面,马拉松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很容易上手,长跑有助于发泄压力,让跑步者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具有很强的公众参与度;另一方面,马拉松具有很强的社会互动性,可以形成更好的传播效果。如今,各种跑步团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该项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业余群体加入了马拉松。

就像马拉松一样,参与者从专业选手扩大到普通大众;广州的运动氛围也从马拉松逐渐扩大到全国运动。两者一致,让运动和健身走向每一个普通人。

0